中华练字王软文:挥毫泼墨,书写中华文化的新媒体风潮
与朱自清《关于如何写优秀新媒体文章的介绍》、雷平阳、谢兴伦《失控》等有关的《中日韩史上的悲怆往事》、杨力丹《有了精彩的世界,我想知道谁在哀悼我》等都在《中华字报》上留下了记录。与朱自清《关于如何写优秀新媒体文章的介绍》的《革命到光大》、刘玉山《报馆在山西》等相比,这一系列的消息更多是根据当时发生的事情、进行实地报道,文章更加直接,更加活泼,但读者对这一系列的消息却并不感兴趣。因此,为了让《中华字报》能够成功,需要为自己的新媒体作品,以公众号作为载体,以自己的微博作为一个传播平台,以读者的身份,通过刊登的新闻进行更新。对于与新媒体上的文字内容完全无关的,由于本身风格的原因,每一篇文章的重点主题都不同,有的会为了夺人眼球,用一些形容词、概念词来美化主题;有的则为了“轰动”,用一些耸人听闻的、带有严重导向性的词语来误导读者;有的则为了“名人效应”,搞一些读者并不感兴趣的事情来吸引读者。
三、新媒体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文章散漫化、结构不规范
在我们看过的报刊中,报纸类的报纸号和网络类的报纸号比较多,而且都是以简洁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内容虽然大多都是具体事实,但是却鲜有亮点。如许多报纸的新闻作品,大都在标题、副标题以及正文部分都有描写,而鲜少采用散文化的结构方式。例如,陕西潼关梨山景区为通化县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主题的新媒体文章《打通陕西津巴区从无到有》,“一山三公园,巍峨遥远”的意境,使该景区的旅游景区成为“网红景区”;“神龛”的“纪念品”,是一家主打手工制作的“超级纪念品”,也是一家主打现代“高品质”主题的“艺术品商”。
(二)新媒体文章内容同质化
一些报纸的新闻,由于编排和版式的原因,几乎千篇一律,也没有什么创意可寻,像这样的文章在我们的报刊上也许还有见到,但在网络上已经见怪不怪了。“把报刊当成艺术品”的当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同一篇报道,不同的报纸有其不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