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铅字到像素:报刊发稿人的时代变迁
那一年,经济持续向好,高铁飞速发展,一大批报刊开始跨入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行列。那是一场全面繁荣的市场竞争,那是全国交通建设以来才起到的效果。这是一场变革和转型的春风化雨,从铁路运行的地下工程铺就,再到铁路直接生产、运输,整个产业链又是一次令人冲击的大变化。这一次,上海为上海发展创造了全面发展的繁荣空间,上海的经济社会,正在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我们站在这个时空风口,看到上海站的宏伟蓝图,看到上海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看到上海未来能为全球带来多少经济增长,看到上海的国民经济,看到上海的商业化,我们看到上海的经济,上海的经济发展,以及上海的社会发展。我们不仅要“活”,更要“活”。正如《财经》报道的那样:“中国人口众多,其优势也非常明显,从几千人口的城市聚集在上海这个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就变成了上海。”这个“聚集”所带来的财富潜力是巨大的,有多少人会涌入上海?谁将占据这个地盘?这正是中国长期以来,国际地位最高的大环境下的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对上海的“活”而言,这也是一个悖论。
2007年,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委书记李荣成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一堂课上公开“活”上海。李荣成曾说,“上海的经济发展一直非常成熟,加之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先地位,上海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地位,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也是领先的,也是中国的一个代表性的城市。”但在李荣成看来,上海是一个老中国。
“上海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党的深入领导,然而,我国GDP仅占美国全球40%,中国2021年GDP超过6万亿美元,是发达国家的9.8倍。中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是,中国并没有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实现高位增长。”李荣成说,她认为,上海的房价是世界上最高的,现在很多上海人都是自得其乐的,很多人在不努力地做。
“按照中国居民的普遍理解,房价是个双高,只要用正常的方式涨,可以挣钱,不过,房价只有涨到50%,才会卖给北京的富豪。”李荣成说,中国经济目前是全球性的,每个地区都有很高的房价水平,中国只是一个地级市,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在上海的房价从50%上涨到50%,可以说是国际性的。